《舞蹈风暴》能否成为舞蹈跨圈的“风暴眼”
虽然“风暴时刻”这个创意并非《舞蹈风暴》源发,但因其惊艳竞放,仍抢尽风头。不过,由于常被定格的都是技术性瞬间,也成为被诟病的环节。舞蹈技术非常重要,对吗?对,也错。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都有各自的技术体系和派别,国标舞、霹雳舞(街舞的一种)的竞技色彩更加浓厚,甚至被纳入“体育”范畴。但技术如果没有舞者对艺术和文化的理解作为积淀,没能化为无形,舞蹈就失去了灵魂。更何况,“不舞之舞”在现代舞历史上产生了无数个令人难忘的瞬间。所以我们不妨看一看,他或她跳的是作品,还是指定的动作套路?
“融合”就像“风暴时刻”这个高科技运用带来的悖论。现代舞之母邓肯说,舞蹈的魅力不是一动不动的姿态,而是“动作间可以相互衍生”,不过“舞蹈家哪怕有一个舞姿值得由雕塑家将其付之于大理石而得以保存的话”,那会是“走向未来的第一步”。舞蹈家哪一个舞姿被记录下来,雕塑家是有选择权利的;而“风暴时刻”的特别在于,主创或舞者可以自主去选择“最有视觉冲击力的瞬间”,节目也就有了悬念。
精英舞者、主流舞者、边缘舞者、头部舞者、素人舞者,都拥有各自的观众群体。但我意识到,是时候面对一个小众舞蹈走向大众的时代了。舞蹈既有“小众”的文化担当,也可以有“大众”的喜闻乐见,还有介于其间“分众”的可能。综艺带来的或许是某舞者的“粉丝”,也会有走进剧场的舞蹈“观众”。
《舞蹈风暴》聚焦推人而非作品,不过精华往往是舞者们倾情投入的作品呈现,尽管只有两分钟左右,有时还被赛制切得零零碎碎。但整体看来,除了舞者、舞种的融合,《舞蹈风暴》最深邃的“风暴眼”是文化元素的融合。
感受一下“风暴鉴证官”沈培艺的现场点评,就能体会到这种特色。她用真切、专业又不乏诗意的语言,为观众带来了跳舞、编舞、赏舞全方面的知识,浸透了人生感悟和艺术造诣。有网友把金句频出的舞蹈家沈培艺称作“语文老师”,还有人收集她的精彩语录。
融合是悖论,也是“平衡术”
360度影像,140台摄像机,舞者凌空飞舞的瞬间被定格,这不是一支连贯舞蹈偶然的抓拍,而是微观到“帧”的选择,被一档热门综艺《舞蹈风暴》称为“风暴时刻”。《舞蹈风暴》第二季收官后,收视率和豆瓣评分也成为同类综艺的“风暴时刻”。尽管评分人数无法与热门影视剧相比,但舞蹈艺术从圈内人 “小而美”的热闹进入“大众”视野,应该是件好事。
创作形态的舞蹈一旦成为了“作品”,我们很难用某一舞种来界定了,作品用到了某些舞蹈“元素”,不一定就成了某种舞。“蛇男”杨小健表演的《傩面》将街舞动律渗透进傩文化中,竟未有违和感。让我们体会到,街舞从一种亚文化走向大众,与民间传统文化的融合又带出了不一样的色彩。
《媚》中的朱瑾慧真是俏丽、妩媚、自在啊,轻盈而不轻佻,多情而不卖弄,这样具有“现代感”的古风女子形象在舞台上倒不多见,但那不正是现实生活中不少女孩儿们的写照吗?谢欣、陈添、王韬瑞的三人舞《幻·境》,与《不染》的歌声呼应,颇具仙侠气质,也将现代舞身心探索的精英意识与年轻人偏好的古风品味相融。
很多舞者的确选择了在瞬间秀技术,那些摆脱了地心引力的真实幻觉着实让人兴奋,也容易导致将炫技当成艺术,好在我们还看到了温暖的、极富创意的瞬间,犹如平静的“风暴眼”。所以,成功的“风暴时刻”更多体现于科技、舞技、艺术与人的融合,动作瞬间是符合身份的,它或许是某一个最具隐喻的姿态,或许能暗示出另一个连贯的动作。不过即便如此,对多屏、跨屏、融屏面前的你我而言,360度“风暴时刻”依然只是“平面的”,这是否有赖于未来虚拟现实技术成熟的运用呢?
慕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