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造就了如今即将步入50岁的于和伟,无论在任何语境下,都早已不再是二十几年前从辽宁奔赴几千里外的上海,只为在表演上得到认可的年轻人。在影视圈,他成了“好演技”的代名词,几乎没有观众不认识于和伟;在年轻人的战场,他则是“网红”萌叔,有人调侃他拍了二十多年戏一直不温不火,却因一段蹦迪的短视频“火遍全网”。
拍摄《觉醒年代》时,反而是他最坚定自我的阶段。“我会更知道怎么演,踏踏实实地走好的故事,走人物关系,我觉得更好,比我以前好像又有进步了。”在选择与坚持,对抗与和解中,于和伟正以自己的步调,适应着这个市场全新的生存法则。
例如《军师联盟》文本中的曹操,跳脱了历史对其“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浅显描述,其临死时手执缨枪,放声高歌《短歌行》,英雄豪情、壮士暮年的沧桑,成为当年影视剧的高光时刻。“在一剧之本的基础上,(以)什么样的历史观去写,我觉得对我来说非常重要。(陈独秀与曹操)这两个角色在内容上角度不同,同时又是真实的,符合这个人物的,那对我而言,他们就是‘新’。”
实际上,于和伟曾拒绝过《觉醒年代》的邀约。
角色要“新”,表演要花“心思”
每一个阶段,似乎都有人在反复认可他,而当满大街都在形容好的演技是“炸裂”时,于和伟反而觉得不值钱了,甚至言过其实。“不要给自己头上戴那么多的‘王冠’,太沉了。轻装前行不好吗?”
克制享受那份朴实的“虚荣感”
于和伟笑了笑。他并没有追求一字不差,只是那一刻,他已然便是陈独秀了。
他欣然尊重一切自己不曾理解的文化,甚至每天都在更新自己对世界的认知。“都说老了不好改变,我反倒觉得老了通达了之后,很好改变。年轻人(不好改变)是因为不自信,他们怕丢掉了坚持的东西,就一无所有了。我很理解年轻人,所以我要去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
2017年《军师联盟》播出后,于和伟迅速成为聚光灯的焦点。观众、媒体、影评人用无尽溢美之词,将他饰演的曹操奉为“演技教科书”。时隔三年,《巡回检察组》播出,一场在检察院怒斥同僚的戏份,于和伟以掷地有声的原声台词再次冲上热搜。
但看似一切没变,一切又好像起了变化。2004年于和伟曾参演电视剧《岁月》,改编自小说《沧浪之水》。在剧中他饰演了一名前期性格善良的机关干部,而后却逐渐成为一个唯命是从、阿谀奉承的“马屁精”。这部戏被积压了五年才播出,也并非于和伟的代表作品,但近些年,他总是不时想起这部剧。那时他刚拍完《历史的天空》,“万古碑”的角色还未闻名于耳,演员前路充满未知。“我当时的状态特别纯粹,没有想任何演戏之外的东西,想市场喜不喜欢,会不会得到什么。那些杂念都没有,就特别好。”
但于和伟也有自己的执拗。前段时间在某次直播中,网友曾提问“于老师,您知道您在短视频平台‘跳’好几个月了吗?对此您怎么看?”
例如“霸道”。历史记载中,陈独秀在时代浪潮中不断探索,懂思考,但同样血气方刚。于和伟试图将这种斗士般的执拗,融化在《觉醒年代》每一个细节风骨中。如面对巴黎和会上列强的霸道,陈独秀不顾劝阻,执拗地连夜写出《为山东问题敬告各方面》,一腔热血号召人们奋起反抗;当胡适建议将北大由北京迁至上海,陈独秀听罢大怒,不顾师徒情面,把已经回家的胡适赶到北大红楼并狠狠数落了一番……
于历史人物陈独秀,“特立独行、思想炽热”是于和伟的理解,“他风骨里有倔强的东西,热情、强烈,而且磊落。”而于戏剧角色陈独秀,于和伟则坦然接纳了他身上作为“人”的不完美。
近几年,于和伟总会时常怀念起2004年,刚结束电视剧《历史的天空》拍摄的那段日子。他形容自己就像一名刚下山的剑客,闭关苦练多年,不知道江湖前路如何,信心满满,又战战兢兢,意气风发,却可轻装前行。
功课是做在戏外的
但,一个人物若不被观众看到,演员也同样失去了其存在意义。“适不适应,不是你说了算的。”于和伟妥协了,在某个他未具体指明的阶段,他也尝试过一些“非于和伟标准却迎合市场”的影视作品。或许观众看不出来,但他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心思偏移了,不再仅集中于表演。“我看了之后才觉得,我不喜欢,我做不了。我马上就回头了。”
10分钟过去,导演喊“开始”,很快,一条结束。副导演几乎第一时间激动地跑过来感慨,“于老师,您太牛了!跟剧本一个字都没差。”
实际上,于和伟并非从未重复过。2004年《历史的天空》中的“万古碑”走红后,于和伟至少演过六年的反派角色。那时他仍是“小演员”,没有选择,有戏拍就不错了。但他要求自己在二度创作中,尽力将每个角色挖掘出和上一个截然不同的“坏”——从《搭错车》中坑害亲生女儿的酒吧老板,《局中局》里同时饰演善良刻苦的孪生哥哥和贪婪成性的孪生弟弟,到《纸醉金迷》中长袖善舞、嗜赌成瘾的投机商人,他一遍遍刷新着观众对反派角色“厌恶”的高度。
同样被拒绝过的,还有《军师联盟》中的曹操。2010年,《三国》中刘备一角令于和伟的演技再次得到市场认可,他曾借媒体表示对曹操的“偏爱”——乱世枭雄、亦正亦邪,但也有他人性的一面。他形容,这是一个所有演员都不会放过的艺术角色。
“我觉得还是心思。”于和伟谈到表演,总会语重心长,滔滔不绝,“声台形表只是辅助工具,我说一个段子能非常流利,这叫基本功,所有演员都应该会。演员最重要的,还是在每个角色上花心思。”
《觉醒年代》播出前,于和伟曾在微博发文称,从未这么期待过一部自己演的戏。“我战战兢兢,又信心满满。”
——为迎合市场而妥协,却发现自己做不到
首席摄影记者 郭延冰
《觉醒年代》播出后,与于和伟相熟的艺术学院校长曾给他打来“贺电”,“和伟啊,你这个陈独秀好,你没有追求形似,这个‘像’是神似。”
于当下,这句话像影视圈的某种定律,在近两年不断被例证、捍卫。电视剧《军师联盟》播出时如此,《巡回检察组》播出时如此,近日《觉醒年代》在央视一套播出后,于和伟的表演片段再次被无数观众当作“演技教科书”反复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