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平凡人物重新闪光,连接观众心灵,《理想照耀中国》创作团队摒弃大量绿幕和特效,通过各种方式寻获资料,拜访历史学者,采访相关人员,在真实故事发生地拍摄。拼搏的创作理念、细致的打磨精神让这部作品更真实感人。
不同于以往长篇连续剧集,该剧采用中视频篇幅呈现单元故事。影评人李星文表示,“它展示的是系列人物传记,但不是完整的传记,只是一个人一生当中的几个片段,一个华彩乐章的展示”。在《磊磊的勋章》中,刘磊磊在16年柔道陪练生涯中被摔倒284万次,其中的艰辛与不易,在几个连续的快节奏画面和特写镜头中得以生动体现。
追随镜头回溯百年前,淅淅沥沥的江南水镇,两把油纸伞下发出一声叩问:“今日之中国,山太多,庙太少,到底哪座庙才能救中国?”在开篇单元《真理的味道》中,彼时的中国旧社会正面临“国基未固,百制抢攘”的飘摇态势。1920年2月,陈望道回到家乡开始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当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
用细节打造出的历史真实
点燃青年人心中的理想信念
该剧生动演绎了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误把墨汁当作糖的经典片段,用人物的一腔热忱为“真理的味道”做注解。为细致还原历史场景,编创团队要求柴房、油灯、砚台和毛笔等道具,以及第一本《共产党宣言》必须经过考证,符合史实。平实的人物故事,让年轻观众抚今思昔,在影像中体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理解“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口号的深刻意义。
在制作中,《理想照耀中国》共有15个剧组,16名导演,在铺垫好情怀、理想这些底色的基础上,创作出不同风格的故事。总导演傅东育介绍,“这部作品展现的是普通的人、普通的故事,传递的是温暖。艺术化处理上,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还有象征主义”。
“它是一个有根蔓的故事,它扎根在真实的土地当中。”《磊磊的勋章》编剧初征直言,在拿到选题初期,陪练人员默默被摔284万次的数字让人出乎意料,但在逐步的采访、了解和拍摄中渐渐被人物精神感动。不少观众留言,“数百万次的跌落,从不言弃的站起,人物在演绎自我的过程中,也诉说着人生感悟和所得经验”“理想不仅仅是个人的光芒,更是一种与有荣焉的心境和信仰”。
短短76天,28个城市,40个故事,这是一曲万人谱写的理想主义赞歌。《理想照耀中国》编创团队在三个月内经历了选题、破题,最终挑选出40个兼具温暖和情怀的故事,关切人物的朴素情感和真实事件。同时,为了求证和还原真实情境,近万人的剧组团队前往北京、上海、天津、山东、西藏、新疆等地,攀登喜马拉雅山脉,穿越太行山峡谷,亲临太湖湖泊,抵达故事发生的真实场景,采访故事的亲历者,追求现场感和纪实性。“这是我所见过的历史跨度最长、行业涉及最广、主要人物角色年龄差距最大的影视项目,也是我所参与过的团队人员规模最大、参与摄制团队最多、拍摄地点最广的电视作品。既是艰难的挑战,也是光荣的任务。”该剧总制片人王柯感慨道。
(本报记者 牛梦笛 本报通讯员 林小平)
谈及如何对故事进行破题,该剧总编剧梁振华表示,“我们规避了一些先期预设的高光时刻,转而写人物的转折点,像在写高潮到来之前的变奏,一场盛大的宴会之后的回音”。据介绍,剧作团队始终把“理想”作为一个朴素的概念,融入诗化和象征的手法,如《第五十五封信》以一张跨越70多年的老照片为线索,重温往昔岁月和革命信仰;《叛逆者》将谍战片的叙事融合,嵌入独特的儿童视角;《秀才遇到兵》则以轻喜剧形式展开一场扫盲较量,记录读书识字背后的奋斗轶事……该剧着眼于40个彼此独立又交相辉映的人物故事,汇聚成一条以“理想”为名的星河。
追求现场感和纪实性,万人团队参与制作
《理想照耀中国》剧照。资料图片
“鼓舞着曾经的民心,也鼓舞着当下的人心,我们跟历史并不遥远,我们跟曾经的英烈和英雄并不遥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杨乘虎在看完该片后表示,“片中人物的生命、青春和理想的印记驻留于历史刻度中,不仅照耀过去,也辉映现实,其鲜活的品格足以打动当代青年”。许多网友感慨,“我们参与时代,我们践行理想,时代的辉煌,正是你我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