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组第一天,袁泉就决定要抛开以往的表演经验,“因为它是一个真实发生的事情,我们走进医院里,看到这些医务人员的状态,它是不具有表演性的。”比如在化妆上,就不能把头发弄得太整齐,“因为文婷的精力全部都在救人上。”演员们几乎全程戴着口罩,脸上有多条清晰的勒痕。有时候防护服穿得太久,全身都湿透了,“虽然跟当时的医务人员相比,肯定到不了他们那个状态,但也能感觉到,在疲惫不堪的时候好像更接近他们了。”
除了技术,袁泉还会向医生们请教,“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你坚持下来?在手术当中出现了问题,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怎样去寻求帮助,最后把这个手术圆满完成?”在她看来,当医生需要有很强的心理支持和自我修养。
虽然是演戏,但每场手术都是严格按照真实的手术步骤来,最难的是给病人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给病人做插管。“很多手术都是在突发状况下进行的,要迅速去做判断,确定要给病人做什么,才可能救命。我有时候会想,医生的每一个判断,都关系到病人的安危。他们得有多么强的专业、经验以及信心,才能坚持下去。”
拍完《中国医生》,袁泉对医生的尊敬又多了一分,“千言万语一句话,他们真的太伟大了!”本报记者 王金跃
【编辑:于晓】
“在这个戏里,任何的舒适感跟角色都是不搭的。”袁泉觉得,戴着口罩演戏,眼睛就成了最大的表演窗口。在别人看来,她的眼睛大是一个优势,但她自己反而要更多地控制住情绪,“医生这个职业,是不允许有太多个人情绪流露的,对我来讲,反控制其实是一个难题。”至于如何才能不让情绪泛滥,答案是:别慌,“拍这个戏我一直在告诉自己:沉住气,不慌,但不慌是不太可能的。”
袁泉坦言:这是我演员生涯中最吃不准的一次
戴着口罩眼睛成最大表演窗口
作为一名医生,文婷在片中有大量做手术的镜头。影片开拍前,剧组专门请来医护人员跟剧组人员同吃同住148天,给演员们做培训,解答医学上的疑问和技术上的难点。袁泉发现,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特别坚定的力量,特别乐观,特别质朴,“他们让你相信专业的力量,拼尽全力,把接到的每一个病人安排好,这就是职业精神。”
以往医疗题材的影视作品,往往给观众一种一切尽在医生掌控的感觉,虽然看起来很帅,但并不真实。这次拍摄《中国医生》,袁泉完全没有这种掌控感,她甚至很多次都有种恍惚的感觉,“了解得越多,越觉得它不可控,拍摄的整个过程中,会觉得这些医生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他们的那种帅,是一种非常职业感的呈现。我在整部戏里都试图去靠近,但这太难了。”